人体就像一部设计精巧、功能复杂的机器,心脏便是这部机器的发动机。心脏的功能是“泵血”,把血液输送给各个器官,维持生命运行。而心脏瓣膜,就像是这台发动机的“阀门”,它长在心脏4个主要血流通道上,通过“门”的开合,控制血液顺利输送,并使血液不逆流,从而保障心脏正常工作。但是如果心脏瓣膜发生病变,就会影响血液循环,一旦没有及时修补或更换一个好的“阀门”,就会随时有生命危险。
近日,山东省立三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常忠路主任团队,在心内科、超声医学科、麻醉科等科室的密切配合下,成功为一位不能耐受体外循环开胸手术的患者,完成经导管主动脉瓣膜植入术(TAVR)+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让他重启“心”生。
七旬老翁心脏“阀门”受损 手术遭遇多重禁忌 今年70岁的李大叔原本退休生活其乐融融,可是最近两年却被疾病缠身。身体越来越力不从心,反复胸闷、胸痛,严重时走几步路都要休息一下。在医院检查诊断为冠心病,虽然多次住院治疗,但病情反复发作,不见好转。今年上半年,李大叔还出现了“消化道急性大量出血”的症状,同样是因为冠心病不能耐受手术,只是服用药物保守治疗。前几日,李大叔再次感到胸闷,而且这次发作比以往更加严重,就连睡觉都不能平卧,一家人紧急来到山东省立三院求诊。 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常忠路接诊后,经过完善检查,发现患者的主动脉瓣重度狭窄,瓣叶中度钙化,这种情况可能会很快发展为心力衰竭,随时有生命危险,需要及时手术更换心脏瓣膜治疗。 治疗方法很明确,但现实却是困难重重。李大叔有多年多的心脏病史,体质非常虚弱;胸部CT检查结果显示,双肺间质纤维性病变,肺气肿肺大泡,有中重度的换气功能障碍,这让患者无法耐受体外循环下常规开胸手术;同时,患者因患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多次出现消化道急性出血,血红蛋白最低仅为60g/L,进行常规开胸体外循环手术,风险将大增,患者有可能会再次出现食管静脉出血加重的情况。 多学科专家团队全力护航 不开刀为心脏装上“新门” 经过术前讨论,常忠路主任团队决定采用“经导管主动脉瓣膜植入术(TAVR)”,“这种手术方式对患者来说最合适,不用常规开胸,不用体外循环,在微创条件下经过导管将组装好的人工主动脉瓣膜植入到主动脉瓣环处,释放后新瓣膜随即开始工作,原来的主动脉瓣膜重度狭窄解除,在功能上完成主动脉瓣膜置换。不开刀、不进行体外循环,能够大大减少对各个器官的创伤及出血风险。”常忠路这样介绍。 为保障手术精准实施,一支由心外科、心内科、超声医学科、麻醉科等专业专家组成的手术团队迅速组建。术中,在多学科专家团队的密切配合下,常忠路主任手术团队经股动脉切口,操控一根细长的输送鞘,将人工心脏瓣膜送入患者心腔。在造影屏幕监视下,新瓣膜被准确定位和放置于病变的主动脉瓣环位置。新瓣膜“安装”完毕后,就像一个运行良好的新“阀门”,顺畅地一张一合开始工作。该患者同时合并冠脉前降支90%狭窄,TAVR瓣膜植入前预先植入1枚冠脉支架,而且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手术团队还进行了冠脉延长导管及支架预埋的保护措施,同时,在术中对患者血管中有钙化斑块的位置进行细致操作,避免了脑卒中、心梗等并发症风险。 手术非常成功,取得了预期效果,术后检查无瓣周漏、传导阻滞、出血等并发症,术后心脏彩超结果显示主动脉瓣跨瓣压差降至9 - 10mmHg,患者各项指标恢复良好,苏醒后顺利转入病房。 常忠路主任介绍,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R)是近年来用于临床的微创介入治疗手术,是瓣膜疾病治疗领域一项革命性新技术,旨在为那些不能接受外科手术的中高危主动脉瓣膜部狭窄患者,提供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相比传统开放手术,经股动脉的TAVR不需要体外循环,不需要打开胸骨,几乎没有明显的失血,麻醉时间更短,患者创伤小、恢复快。 近年来,在科主任常忠路的带领下,山东省立三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始终奋勇向前,主攻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腋下小切口微创先心病及瓣膜病手术治疗、大血管疾病的个体化治疗,坚持“用行动践行医者初心,用心用情守护生命”,让众多心脏疾病患者在此重获“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