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上,有一种较为少见的血管疾病,可能出现腹胀、腹痛、黄疸、肝大、少尿、下肢静脉血栓甚至肝衰竭、消化道出血等急、慢性症状。亚洲国家发病率约为5-7人/百万人,发病原因多为肝静脉和邻近的下腔静脉狭窄或闭塞引起的。该病没有特异性临床表现,严重时可危及生命。这种病叫做布加综合征。近日,山东省立三院血管外科成功救治1例闭塞血管长度极为罕见的布加综合征患者,困扰其20余年的“老烂腿”症状得以改善。
女子染怪病20余年
手术失败求医无果
来自临沂的李阿姨今年60岁,大约在20多年前,腹部和腿上的血管就开始变得很粗、很明显,后来血管还凸出了皮肤表面,就像爬了几根蚯蚓一样,腿上的皮肤也变深、变黑了。
由于对日常生活没有太大影响,也就没放在心上。但是,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李阿姨经常感觉两条小腿奇痒难忍,同时伴有肚子饱胀、没有食欲。眼见肚子越来越大,体力越来越差,李阿姨这才在家人陪同下到当地医院检查。经过检查诊断,她被确诊了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布加综合征。
由于李阿姨的病史已有20余年,存在肝功能异常和腹水的情况,且引起了下肢静脉高压性表现,尽快开通阻塞的肝静脉与下腔静脉是当务之急。遗憾的是,当地医院医务人员采用介入手术,反复尝试了几个小时,始终未能开通血管。当听闻介入方式不成功,还需要再进行开腹手术,且存在极大风险,李阿姨一家一时难以接受。
微创介入手术成功打通
堵塞20余年的病变血管
不甘心接受这样的结果,李阿姨一家开始四处咨询,最终他们了解到山东省立三院血管外科对静脉性疾病诊断治疗水平先进,在患者群体中享有盛誉,便急忙从外地赶来求诊。
在血管外科段友良主任的门诊,当李阿姨一家听闻可以再次尝试介入治疗,并且科室团队之前已有众多成功治疗案例时,他们再次燃起了与病魔抗争的勇气。
入院后,血管外科团队为其完善一系列针对性检查,科主任段友良、副主任卢军峰与医疗团队进行了充分的术前分析,设计精密手术方案。
术中,段友良团队精细操作,通过造影发现,患者的病情远比预计的要严重。下腔静脉从肝段至右心房完全闭塞,长度接近5cm(绝大多数布加综合征闭塞的血管长度在1cm以内,超过3cm的极为罕见),这对术者的技术和胆量又提出了极大挑战。
术中影像
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面对复杂的病情,段友良团队迎难而上,密切配合、反复尝试,最终凭借丰富的手术经验,成功将手术的导丝穿过闭塞段血管。当导丝轨道成功建立的那一刻,手术团队倍感振奋,这是保障手术成功最关键的一步。在导丝轨道建立后,手术团队随之对血管进行了球囊扩张,并成功置入支架。
术中影像
整个手术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好在有惊无险。闭塞的血管终于再次开通,手术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术后,经过精心护理,李阿姨恢复良好,腹水明显减少,下肢静脉曲张也逐渐消退,食欲明显好转。复查相关化验指标均较术前明显好转,并于近日康复出院。
段友良主任介绍,我国布加综合征患者以下腔静脉阻塞型居多。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北部为高发区。近年来,随着对该病认识水平的提高与影像医学的进步,其初诊率有明显改善。但因各地发病率不同,各家医院对该病诊治水平参差不齐,目前远未达到规范化、个体化治疗。此前,对该病多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或外科开腹手术治疗,部分患者甚至需要心脏停搏、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出血多,风险大,术后恢复慢,而且费用较高。
作为公认的规模扩大最快、技术突破发展最快、理论更新最快的新兴学科之一,山东省立三院血管外科技术扎实,不断开拓进取、发展壮大,在质量控制、学科建设、学术发展、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下一步,科室将不断推动诊疗技术的规范化发展,造福更多血管疾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