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的手术,哪怕有1毫米的误差,也可能会对脑部神经造成损伤,带来严重后果。为了让脑部疾病患者最大获益,山东省立第三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在科主任、首席专家张荣伟教授的带领下,积极应用新技术、开拓新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特别是在昏迷促醒、功能神经性疾病、颅脑肿瘤等疾病治疗方面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功能神经性疾病,据统计,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帕金森病的患病率为1.7%,已成为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又一常见病。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在服药一段时间后,药物疗效会逐步下降甚至无效,或出现比较明显的副作用。脑深部电极植入术(DBS)被大家通俗地称为“脑起搏器植入术”,是一种治疗中晚期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特发性震颤、疼痛、癫痫及成瘾、强迫症、抑郁症等疾病的有效手段。
沈阳的王先生今年65岁,7年前,他的手脚经常“哆嗦”难以控制,身体也开始僵硬、活动困难。随着时间的推移,颤抖的幅度越来越大,直到整个身体都会不由自主地震颤。在当地医院检查后,诊断为帕金森病。
确诊后,王先生开始服用药物治疗。起初药效十分明显,震颤和僵直的症状都得到很好的控制,这一度让王先生如释重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先生发现身体震颤和僵直的症状又不断加重,药效维持的时间也越来越短。尤其是最近两年,每次服药后效果只能维持一两个小时,药效过后整个人又开始震颤、僵直、行动困难。
“每天吃饭都是难事,别人一刻钟就能吃完,我至少要吃上1个多小时,因为手抖,饭经常洒一地。晚上都不能睡个完整觉,睡着了都能被抖醒。”心里的痛苦只有自己明白,病情的折磨更让他茶饭不思,敏感多疑,总觉得背后有人嘲笑他患上这种抖动的毛病。
通过抖音短视频等途径,王先生了解到山东省立第三医院治疗帕金森等功能性神经外科疾病效果好、见效快,已为几百名帕金森病患者解除了痛苦。抱着极大的信任和希望,王先生一家不远千里坐飞机来到济南。
神经外一科副主任张建斌接诊后,经充分评估认为患者帕金森病诊断明确,符合脑深部电极植入术(DBS)手术指征。
经详细术前评估,为了让手术操作更加精准,让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神经外一科团队为患者制定了机器人辅助DBS手术方案。
张建斌介绍,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具备高灵敏度、高精度的自动化机械手臂,可帮助医生避开脑部重要血管和神经,设计手术切口和骨瓣,规划最优手术路径。“就好比医生手中有了导航系统”,对颅脑结构进行细致的三维重建和分析,路径灵活,无设计死角,可以准确定位靶点位置并辅助医生进行精准治疗,其精准度可达1毫米以内。这不仅能够提高效率,缩短手术时间,还能保证手术更加微创,降低患者感染风险,提升手术安全性。

张荣伟教授、张建斌教授手术中
排除各项禁忌,手术如期进行。术中,在张荣伟教授的指导下,张建斌团队通过机器人“助手”,将两根只有0.05毫米的微电极植入患者的脑深部直径只有5毫米左右的靶点,术中电生理测试及术后CT均证实电极放置精准。
术后几天,神经外一科团队为王先生进行DBS术后开机,从前令患者噩梦般的抖动随即消失,腿脚变得利索了,行走也非常轻松。“感谢省立三院的专家,是你们精湛的医术让我重新回归了正常生活”,王先生感激地说。
目前,经过精心的术后护理,王先生已经可以正常拿筷子吃饭、刷牙洗脸,生活质量得到大幅提升,与正常人生活状态无异。
什么是脑深部电极植入术(DBS)?
脑深部电极植入术(DBS)又称为脑起搏器植入术,是神经外科针对帕金森病、原发性震颤和肌张力障碍等功能性疾病,在脑内深部核团精准植入带有电触点的电极,通过体外程控设定电刺激参数影响神经核团或神经环路的电活动,从而改善临床症状的一种微创、可逆、可调节的手术技术。
近年来,山东省立第三医院神经外科团队依托雄厚的专家团队、技术和现代化管理优势,在济南建立起一个高起点、高水平、专业化的神经专科治疗平台,已为三百余位帕金森病患者解除了痛苦,均获得满意的疗效。下一步,科室将继续致力于为广大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倾力打造立足山东、影响全国的脑科医疗技术品牌。